說起來,外部勢能雖好,但總不是天天都打仗每周開一次奧運,且大家都想分一碗羹,也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。
嚴格來說,還只能說是狹義的市場機會,更考驗的是企業(yè)vi設計的應變的速度和調動資源的決心和執(zhí)行力。
而內勢,則是需要企業(yè)找到市場的真相和把握時代的節(jié)奏后,找到讓自己借勢的合適方法,更看重的是企業(yè)的洞察力和判斷力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內勢也許更像我們提到的廣義上的企業(yè)市場機會,無時不在但是又藏于表面的浮光掠影之下,暗流洶涌。
按照順序,接下來得說說如何去找到市場機會。如你所知,我們不是未卜先知的巫婆,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沿著正確的思路去思考,一定可以比別人超前那么點點。

比如在20年前,為什么會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投資藝術品,去買根本沒人關注的那些破字爛畫?因為這是可以從種種現(xiàn)象推導出來的事實,產品的保有量和其在市場上呈現(xiàn)出的交易價格不成正比時,那一定是出了問題。
徐悲鴻、傅抱石、李可染這些大家的存世作品量大約都在3000件左右,再除去被博物館收藏的部分,數(shù)量更是屈指可數(shù)。徐先生就這么多馬,總量不可能再多一件,而價值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漲船高。
同樣是馬,德國的寶馬產品保有量如何?2005年中國銷量23595輛,到2009年達90536輛,而2012年第一季度已經在中國市場賣出了75008輛。同藝術品相似的是,寶馬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漲船高,只不過,只是產量而已。
但假如你知道在10年前,徐先生的寶馬在拍賣場和德國的寶馬在4S店的價格幾乎沒有差別這個事實的話,我想你一定會高呼一聲,還有天理么?還有王法么?然后瞬間醒悟,這就是機會。
尋找市場機會的方法論,在以往的營銷思維模式中,我們時常提到以下三條路徑:
從市場出發(fā)
從竟爭對手出發(fā)。
從自己出發(fā)。
(注明: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和時代VI設計 http://www.ppp006.com )
說明:本設計百科內容來源于網絡,僅供學習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犯版權,或者錯誤,請與我聯(lián)系,我會及時處理!謝謝。
發(fā)表評論: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(fā)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